卫辉市论坛

首页 » 问答 » 介绍 » 北宋河北路牧监兴置与生态环境的互动机制
TUhjnbcbe - 2024/5/3 18:41:00
北京哪个医院白癜风专科比较靠谱 https://disease.39.net/bjzkbdfyy/240425/m7or7ot.html

近几十年来,对宋代中国气候状况的探讨是建立在竺可桢先生的研究结论之上的。依竺先生的观点,北宋真宗以前,我国的气候是延续了“第三个温暖期”的气候状况,气候虽有小幅度波动,但总体是温暖的;从北宋中后期开始至南宋中后期是“第三个寒冷期”,而在南宋后期又向温暖期转化,进入了我国气候变迁史上所谓的“第四个温暖期”。寒冷和温暖的气候判断,是以某一时段内主要的气候特征为依据的,不排除温暖期有寒冷年份的出现,或是在寒冷期存在异常温暖的年份。在竺先生之后,学界对此问题又展开了深入的讨论,对竺先生的研究结论进行了部分修正和补充,而在宋代气候变迁的具体时间跨度、冷暖干湿程度等问题上还未达成一致。

一、北宋河北路区域气候特征与牧监养马之冲突

不过就北宋时期河北路所在的区域(黄淮海平原)的气候特征争论不大,大都比较赞同满志敏先生的研究判断。按满先生的研究结论,五代至北宋之际,黄淮海平原的气候已向温暖方向转变。温暖的气候条件一方面有利于牧地牧草的生长和草场面积的扩展,但另一方面,随着气温的升高,蝗虫虫卵的越冬率和孵化率也大大提高,蝗灾爆发的频率也会明显增高,这对牧草的生长又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。

此外,就马匹的生理特性和对环境的要求来看,“马者,火畜也。其性恶湿,利居高燥之地”,马喜温凉,不耐湿热,宋之前各朝官方的养马基地大都设立于陇西、河套一带,与这些地区适宜马匹生存有很大关系。考诸唐代牧马地分布,其主要集中在今河西、河套、陕北等区域,这是因为西北之地一方面与西亚、中亚产马地相接,便于外来马匹流入;另一方面,其气候干凉,与马性相宜,地势开阔,草场广布,利于大型官牧场的建立。

二、北宋河北路的地形地貌对牧监设立之影响

北宋河北路的辖境均位于河北平原之上,地形以平原为主,地势平坦,海拔高度多在50米以下。就地形条件而言,河北路很适合设立牧监,因为牧监设立要求地势开阔,以便于马匹的奔竞驰骋。另外,由于北宋河北路处于边防前沿,受战争的威胁,再加之黄河屡决屡徙,水旱灾害频率上升等因素,导致人口外逃,农田抛荒率也相应增高,大量旷土荒田在新的时代环境下转变为牧地。宋初河北路大量荒地的出现,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开辟牧监提供了条件。

在地貌形态的形成上,河北平原是由黄河、海河等河流冲积而成,黄河中游流经过程中裹挟了大量的泥沙,到下游时地势降低,大量泥沙沉积,这样的沉积作用到现在都没有停止,历史时期更甚。由于黄河中游地区(主要是黄土高原)的自然侵蚀,再加之北宋前期与西夏在黄土高原的对峙和战争,宋军于此大规模的开垦屯田,这就直接使得黄河中游的泥沙含量增加,从而影响到下游的河道稳定,加剧了北宋时期黄河下游的水患。

宋初黄河的决口泛滥,冲毁大量的良田,并使得许多地方土质下降,成为盐碱地。盐碱之地固然不适宜农业生产,但却为牧监的设立创造了条件,如史载:“大名、澶渊、安阳、临洺(今河北永年县)、汲郡(今河南卫辉市西南)之地,颇杂斥卤,宜于畜牧”。从草地学的角度来看,一方面,北宋之前以及北宋时期黄河泥沙在河北平原的长期淤积,使得平原地面抬升,原来的水泛地逐渐脱离泛滥的影响,变成不被侵淹和干燥的干谷地草场。

由于黄河的改道,河床附近的水泛地改变了位置,水分状况也相应得到改变,位置低的水泛地沼泽,可能变成潮湿的草甸,以后会变成干谷地草场。另一方面,水患过后的盐碱地上,原为潮湿地或水泛地植被,则可能变为盐生植被。

三、自然灾害冲击下河北路牧监的艰难处境

1.黄河水患

黄河水患滥觞于先秦周季,浸淫于汉,横溃于宋。宋初,黄河结束了其历史上第二个暗流期,进入了肆虐横行的时代,尤其是黄河中下游地区,深受其害。北宋时期,黄河决口平均每两年一次,其中涉及河北路辖境的,仅据《宋史·河渠志》所载就有三十余次,更是给河北路带来了莫大的灾难。北宋前期,黄河下游河道流经京东路,故在景祐元年黄河于横陇决口后,过横陇经今山东境内入海的旧河河道,史称京东故道。

庆历八年和嘉祐五年,黄河分别于澶州商胡埽(今河南濮阳东北)和大名府魏县第六埽(今河南南乐西)决口,后一次决口冲出一条分流,东北流经一段西汉大河故道,大体循今马颊河一带入海,史称“二股河”,即为北宋后期黄河的东派。此后六十余年间,北、东二流迭为开闭,或二股并行,导致河北水系极大紊乱,水灾频率急剧上升。黄河屡决屡徙,带来的后果小则泛缘河诸州民田,“坏居人庐舍”,大则冲毁堤防,造成河决改道,人畜伤亡,不可胜计。北宋一朝为应付黄河水患,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代价。

由于黄河本身泥沙含量就大,极易淤塞河道,再加之汛期大范围的强降水,这是北宋时期黄河屡次决溢的两大主要因素。就决溢的地点来看,澶州是河北路水患最严重的地区,几乎“岁岁为灾”,这主要与澶州的地理位置有关。澶州地近黄河,居黄河之上,“澶、滑堤狭,无以杀大河之怒,故汉以来河决多在澶、滑”。由于黄河本就含泥沙量大,“所至辄淤,淤填既高,必就下而决”,再加之还要承受自西面太行山流来的滹沱河、漳河等多条河流的灌注,故黄河在河北路境内,除了澶州以外,今河北南宫、冀州、枣强、衡水、武邑一带也时常发生决溢。

黄河在河北路境内的泛溢决口,除了冲坏民田房舍外,还会淹没牧地,溺死人畜。因北宋时期牧监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沿岸,故黄河一旦水涨决口,便会对牧监造成巨大的破坏。如真宗天禧年间,黄河泛滥,河南灵昌监为河决所冲;神宗嘉祐元年七月,京畿水灾,“浩如陂湖,人畜死者,不知其数”;哲宗元符元年十二月,河北路滨州等地因遭水患,“连亘千里为一空,人民孳畜没溺死者不可胜计”;“宣和元年五月,大雨,水骤高十余丈,犯都城,自西北牟驼冈连万胜门外马监,居民尽没”等。除黄河外,受地势影响,滹沱河、漳河“皆湍猛,不减黄河,流势转移不常”,对农田和牧地造成危害。

2.其它自然灾害

除了水患之外,对牧监的设立和正常运行带来威胁的自然灾害还有旱灾、蝗灾、冻灾等,这些自然灾害要么直接影响到官马的生长孳息,要么间接地破坏草场以及牧草的生长,从而对牧监产生负面影响。

旱灾是北宋时期河北路危害仅次于水患的自然灾害,据相关学者统计,北宋一代,旱灾发生的次数有次,发生年份达年,尤其是北宋立国之初至真宗乾兴元年的63年间,发生旱灾76次,有旱灾年份46年,平均每0.83年就有一次。而在旱灾的空间分布上,涉及到河北路境内的旱灾年份达24个年份。

河北路旱灾主要发生在春、秋两季,冬季少雪,夏季干旱,这对牧监设立和运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:一是延缓牧草的生长和破坏草场的恢复。春季牧草萌发,此时发生旱情,牧草的生长就会受到抑制,直接影响到后期牧草的发育、草场的放牧时间、刈草日期和次数以及牧草的再生力。二是造成农作物减产和绝收。由于马匹日常需要补饲和冬春季节进行舍饲,日常补饲和舍饲的饲料来源主要是农耕区的粮食作物,而旱灾使得粮食作物减产、绝收,对官马饲料影响极大。三是影响当年马匹的抓膘和冬季牧草的储备。马匹抓膘在秋季,秋旱使得牧草和粮食作物减产,马匹抓膘受限,冬用草料不足,十分不利于其安全过冬。另外,旱灾还会使地下水位下降,窖地蓄不上水,湖泊、泡子水面缩小,“溪河涸竭”,导致人、畜饮水困难而成灾。

气温的下降以及由之带来的霜雪等天气,会冻伤草稼,冻死人畜,这在冬春季节体现地尤为明显。如“建隆三年春,延、宁二州雪盈尺,沟复冰,草木不华”;“大中祥符九年十二月,大名、澶、相州并霜害稼”等,有关霜雪害稼的例子,史书中不胜枚举。严寒的天气也会对马匹的生存带来极大的威胁,如大中祥符五年三月,宋真宗问及官马之数较去年减少了两万匹的原因,时任群牧制置使的陈尧叟回答道是因去年下雪,导致马匹死亡增多。当气温过低时,老弱幼马往往因抵抗不住而丧命。当然,这两万匹马的损失不仅是因为雪灾,应该还有其它人为因素,但由此可以看出冻灾对养马业的危害。

总结

北宋时期包括水患、旱灾、蝗灾、冻灾等在内的自然灾害对河北路牧监设立和运行的影响可以发现,在北宋前期,河北路的旱灾和蝗灾都是最严重的时期,虽在这一时期内,还未有频繁的黄河决溢改道,大的决口仅有真宗景德元年九月在横陇埽的一次,但较小规模的泛滥却未曾停止过。若再考虑到河北路牧监设立多集中于这一时期,设立的地点多是河泛区和旱灾、蝗灾等灾害的重灾区,所以,整体来看,河北路牧监的设立和运行都面临着非常严峻的自然考验。

1
查看完整版本: 北宋河北路牧监兴置与生态环境的互动机制